高辉分析,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但北方初夏高温的影响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归因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更加频繁。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1901年至2021年亚洲年度气温距平图显示,2000年以后,亚洲气温逐年偏高,且程度较高。 2010年以后,这一点变得更加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到24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大部最高气温将达到37至39,部分地区达到40。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部地区将进入雨季。干燥炎热的天气将结束,转为闷热天气。 3月22日至23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2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
专家提醒公众,下午气温最高时避免外出。如果需要进行户外活动或长时间工作,请注意补充水分、防晒,并注意体温变化,以免中暑或中暑。同时,现有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北方初夏高温更容易受到北大西洋海水温度和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特别是大陆高压脊的影响。这与北方盛夏时节湿热高温的影响因素不同。
副热带高压北上控制北部地区,导致我国无雨、高温、高湿天气现象。后天,北方高温达到蒸发的地区将略有减少,但京津冀、山东、山西仍是高温核心地区。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华北东部、黄淮流域大部地区仍将出现高温天气,35以上高温天气将有8天左右。 3月6日凌晨,北京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6日,全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表示,22日,北京气象台最高气温41.1摄氏度,突破6月历史极值。 6月17日至18日强度和范围逐渐减弱,6月19日可能有降雨。本轮高温模式基本结束。但端午节前后,华北、黄淮等地仍出现高温天气。除了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外,持续高温天气还可能增加城乡火灾风险。使用空调等大功率家电时,尽量不要超负荷用电,防止电线过热引发火灾。
同时,盛行的下沉气流在高压脊的控制下也会造成下沉增温效应,导致气温升高;第三,刚刚进入夏至,白天时间较长,有利于气温上升和高温的持续。维持;第四,华北和黄淮地区白天相对湿度较低,空气比较干燥,也有利于气温的升高。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北方高温、南方暴雨的格局。后续南方降雨将减弱,高温天气增多。
平均来看,6月下旬,华北、黄淮等地平均最高气温与南方基本持平。但从最高气温的气候最大值来看,北方大于南方。